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博物馆是我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展品最丰富的航天主题展厅。从“东方红”的首次太空传声,到“问天舱”的出舱活动,航空航天博物馆的每一件珍品展品都串联着中国69年的航天进步。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馆正在成为无数年轻人向往的报到地。在这里,航天的种子悄然发芽,星辰海洋的梦想在这里成真。
每周末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博物馆就变身为趣味航天课堂。来到这里的孩子们看着东风二号导弹、长征一号火箭等真正的“巨人”,眼神充满了惊叹和敬佩。从沉浸式圆顶剧场到自模型建筑工场,抽象而遥远的宇宙变得这里是具体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中高中生李一林: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术老师孙家栋的坚韧。在北斗卫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科技障碍。学者孙家栋带领无数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研制出了北斗卫星。
哈尔滨工业大学附中小学生季佳怡:这个模型是我自己做的,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认识这些部件并成功组装它们,让我享受到了创作的乐趣,也让我更直观地理解了航天工程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漫步航空博物馆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犹如漫步中国航天事业的时光长廊。从最早的努力到现在,每一次展览都讲述着中国航天的不平凡故事CE行业。
从“两弹一星”白手起家,到实现“飞向嫦娥”的千古梦想,在这条独特创新的航天道路上,哈工大人始终与中国航天事业产生共鸣、同向而行。
央视记者李晶晶:我身后是“问天胶囊小机械臂”。这个“合格太空手”于 2022 年发射,已成功完成 60 多次轨道任务。就连宇航员也称赞它“动作精准,无需微调”。它不仅可以承载行李,还可以帮助逃出机舱。它是Chi空间站的主要设备。
在探月工程展区,专为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打造的月壤采样挖掘设备静静展示。特殊的材料、精巧的结构,讲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攻坚克难的故事。
唐俊跃,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多学科团队协作研究花了15年,遇到的问题确实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团队还成功研发了基于盲钻采样的月球表面钻探采样智能地面支持系统,并将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国家总体战略设计中。
在这里,展品与公众进行无声的对话。年轻人举起手机,不仅捕捉到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航母的威严,也捕捉到了他们心中的航天精神。
有趣的是,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年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飞向星空。自2004年开创高校自主卫星研制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已成功发射36颗卫星。这个展示板和小卫星模型记录了gl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的所有卫星发射的详细轨迹。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传江:很多卫星是大学生自主研发和发射的。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建立在一代代航天人不断努力的基础上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博物馆是一座沟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用其独特的魅力,让丰富的航天历史变得更加生动、通俗易懂,同时激励新一代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续写更多精彩篇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中生谢武腾:未来我想建造一颗太空垃圾处理卫星,确保近地轨道安全,为人类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于浩,哈尔滨工业大学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成员。兰:在事实上,手工制造的卫星正在太空中成功运行,让我们的太空梦想变得更加容易实现。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国家需要就是奋斗方向的深刻含义。宇宙中也有一些独一无二的代码行。这就是我们浪漫的宇宙想象。
(央视记者 李菁菁 苗亦萌)
学校礼堂 格亨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礼堂已成为想要播撒星星、大海梦想的青少年的“报到”点。
2025-10-28
